一
晋国首创东说念主唐叔虞,姬姓,字子于。唐是他的封地,叔是对大哥、老二之后昆玉的敬称,虞是名字。《史记·周本纪》说他是周武王的嫡子、周成王的弟弟。据说,周武王驾崩,周成王即位后,唐国发生暴乱——另有史书讲授说是因为唐国参与了意图推翻周王朝的“武庚之乱”,周公因而攻灭了唐国。
周灭唐后,周成王诵有一次和弟弟虞玩耍,将一枚桐树叶子削成玉圭的阵势交给虞说:“我以此封你。”站在掌握不雅看的史佚见此,就请成王择日封立虞。
成王说:“我是在和弟弟玩游戏呢。”
史佚说:“皇帝无戏言。既然说出来了,史官就要将它记下来,成为践施礼法的一项内容,再歌而颂之。”
史佚这里说的礼法,其实不单是指“皇帝无戏言”,更是因为珪是一种礼器,长条,顶端。珪首厉害,就像地面上的小草一样,只消到了春天就会破土而出,从不失信于地面,玉圭因而就成为古代“封国河山”“管制属地”或用于官僚委任的凭信物。《尚书》记录,大禹治水得胜以后,舜帝就赐予大禹一件玄圭,“以告功成于天地”。这应该是玉圭行动古代“封国河山”“管制属地”或用于官僚委任的凭信物的肇端。
伸开剩余93%一言以蔽之,周成王听从了史佚进谏,将虞封到唐国,虞因而称唐叔虞。
《史记》这个记录千百年来受到好多学者的质疑,毕竟是一件封土开国的大事,若何能这样果决呢?事实上,仔细考量,也未必就显得有何等荒唐。史佚在这里强调的是“皇帝无戏言”,是一种礼法,而礼法是不可以果决改变的,不然就可能会引起天地大乱。这就好像周礼中对于“嫡宗子秉承制”的轨则一样,不管有任何意义都不可废长立幼或废嫡立庶,哪怕这个嫡宗子才调低下,说念德品性有问题,也一样要立他继位。
还有一个对于叔虞封唐的外传更为荒唐,说是周武王娶了姜子牙的女儿邑姜,生了周成王姬诵后不久,有一天,邑姜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犬子,名叫虞,把唐地赐给他。”比及邑姜生下这个孩子后一看,他的手掌心上居然写着个“虞”字,于是就给犬子取名为虞。虞长大后就被封到了唐国。这个说法更难以令东说念主深信,因为其办法无非是要诠释叔虞封唐是天命神授辛苦。
唐叔虞封唐过去的东说念主生经验,仅有《国语·晋语八》一个稀疏的记录。说是春秋技艺,晋平公射杀鹌鹑,却没能射死,就派竖襄去抓,已经充公拢。晋平公愤怒,就将竖襄抓起来准备杀掉。叔向听说之后就去见晋平公,对他说,祖上唐叔一箭就射死了犀牛,用它的皮甲制成一副大铠甲,是以被封于晋国。你秉承了唐叔的君位,恶果莫得射死鹌鹑,派东说念主还没能收拢,这是晋国国君之耻。你飞快将竖襄杀掉,不要让这件事传播出去。叔向乃晋国公族,亦然唐叔虞的后东说念主。他这是在黢黑劝谏晋平公。晋平公嗅觉惭愧,就开释了竖襄。
周成王将叔虞分封至唐国,为他举行了高大的封爵大典。《左传·定公四年》说:“分唐叔以正途、密须之饱读、阙巩、沽洗,怀性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正途”即金路、玉辂,是以金玉遮拦的华好意思车子。
“密须”,国名,位至今甘肃灵台县一带,制饱读较为有名。
“阙巩”,国名,具体所在概略,所出皮甲最为闻名。
“沽洗”,也作姑洗,钟名。姑洗原是十二律之一。
“怀性九宗”,是姓怀的九个系族,出自戎狄隗国。
“五正”,乃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主座。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成王条目唐叔虞在唐国引申的计策。这是针对唐国的特殊情况而言的。唐国当先是唐尧部族举止之地,亦然夏东说念主的字据地。另外,唐国周围还混居有大都的戎狄团伙,是以成王条目唐叔虞字据不同的东说念主群实行不同的治国策略,即是说,按照夏东说念主过去的政事轨制去治理夏东说念主,按照戎狄的习俗去总揽戎狄。
分封叔虞到唐与分封周公嫡宗子伯禽代父到鲁、分封武王七弟康叔到卫,是周初的三次分封大典。周公、康叔、唐叔或为武王之弟,或为成王之弟。左丘明由此在《左传》中嘉赞:都是皇帝之弟,齐具好意思好德行,是以奖赏重物以作宣扬。
唐叔虞总揽下的唐国由三部分东说念主构成,一部分是以唐叔虞为首的周东说念主部族,这是高居表层的总揽阶级;一部分是周王朝分给唐叔虞管制的“怀性九宗”,这是正本依附于富商的退让国贵族阶级,他们被齐全保留了整族的建制,周王朝给以相应的爵号,如考古发现的“倗国”“霸国”等。他们在新建唐国中处于中层,也属于总揽阶级;还有一部分是当地匹夫,主如果指夏东说念主,居于最底层。按照周朝的国野制的轨则,前两部分东说念主群是总揽阶级,住在城内和城郊,是所谓国东说念主,而渊博的土著住户则住在城郊之外的农村,是为野东说念主。
至于正本的唐国族东说念主,由于牵记他们采集起来搞事,周王朝就将他们像富商百姓一样,散布遣送到宗周和一些新封建的诸侯国内。其中一部分挪动至今西安市东南一带,这即是自后的“杜唐氏”一族。
南宋技艺成书的《通志》记录,成康之际,周皇帝又将晋侯燮父的子弟分封至今随州西北40公里傍边的唐县镇,成就了姬姓唐国,成为西周早期分封于江汉之间的“汉阳诸姬”之一。是以,应该还有一部分唐国百姓也随之迁移到随州这个地方。
二
唐叔虞到唐国作念了国君之后,救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温顺发展农耕,灵验地退换了唐国匹夫的积极性,成绩了二茎共生一穗的“嘉禾”。
唐叔虞把“嘉禾”献给周成王,意义是唐国的夏民和戎狄精诚团结,其乐融融,这是上天对唐国,亦然对大周降下的安靖。周成王看到“嘉禾”,本心异常,就命唐叔虞亲身到东方去送给其时正在指引平叛战役的周公,还作了《馈禾》一诗,缺憾莫得流传下来。周公在东土收到周成王赐予的“命禾”后,顶礼跪拜地作了一篇《嘉禾》,可惜也莫得流传下来。
《史记·鲁周公世家》对此记录是:“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罢职禾,嘉皇帝命,作嘉禾。”
唐叔虞身后,他的犬子燮父继位,按照成王的指令改唐为晋,成了晋国的国君。有学者合计,成王之是以旨令燮父改唐为晋,是因为唐叔虞晋献嘉禾给周成王,是以改称晋侯以志之。今本《竹书编年》记录,燮父幸驾以后,因在新地方建造的宫殿过于亏损,周康王还派东说念主攻讦了他。
但《汉书·地舆志》记录:“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也即是说,晋国事因地而得名。这允洽古代国号来源传统,因为商周汉唐宋以来的国号都是从地名而来。
这一记录还明确了少许,唐国和晋国共同领有晋水,是以两国应该是在归拢派地皮上,或者说是比邻而居。但对于晋水到底是哪条河流,自古以来学究们聚讼不已,莫得个明确的说法。
《史记·周本纪》说:“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这里的河是指黄河,汾是汾河。从字面看,司马迁犯了语法的特地,因为汾河自己就在黄河以东,再这样强调不是冠上加冠吗?不仅如斯,他老东说念主家还给后东说念主留住一笔糊涂账:“河、汾之东”是什么主见?汾河从忻州宁武源泉到在运城万荣汇入黄河,过程达1400余里,哪儿都可以说“方百里”。
班固在《汉书·地舆志》太原郡晋阳条下疑望说:“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龙山即是太原晋祠西北面的天龙山,晋水是从西悬瓮山流向今太原市晋祠西的一条河流。班固的意义很明确,唐国就在太原晋祠这一带。
班固《汉书·地舆志》这一说法影响很大,险些成为后世对于晋国初期具体方位的定论。西晋杜预为《左传》作注时,也认定是太原。目前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前的晋祠,即是这一领略的产品。晋祠原名为唐叔虞祠,后世屡次修缮、扩建,目前是寰宇要点文物保护单元,太原绚烂性的旅游胜地。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被封为唐国公,自大我方是唐国的秉承者,宣扬晋阳(即今太原)为尧之唐国、叔虞之封地,还将他推翻隋朝后成就的新王朝命名为唐。
李渊的犬子、后为唐太宗的李世民还特殊撰写了一篇《晋祠之铭并序碑》,即闻名的《晋祠铭》,主题想想是通过宗周政事挂牵所谓唐叔虞在晋阳开国的史迹,标明灭隋建唐的正当性,强调以德治国的理念,以达到宣扬唐王朝安堵乐业和牢固政权的办法。
宋代朱熹朱老汉子在为《诗经·唐风》作注时,也认定太原即是唐叔虞当年封立唐国的唐都所在地。
诚然班固在《汉书·地舆志》作出这一论断后,后世也有一些学者质疑,比喻明末清初闻名想想家顾炎武在晚年旅居今临汾曲沃时,就曾在施行当地东说念主文遗迹和风土情面后,撰写了《日知录·晋书》,认定唐国和初期晋国在“今平阳一府之境”。平阳即是今临汾的古称。在《日知录·唐》中又进一步说:“窃疑唐叔之封致使侯缗之灭,并在于翼。”翼在今临汾翼城、曲沃一带。但是这一不雅点只是为学界极个别东说念主所给与,对大多数东说念主而言,仍在心中认定唐国和初期晋国在太原。
三
事情的变化来自1980、1990年代曲沃和翼城接壤处天马-曲村功绩晋侯坟场的发掘。天马-曲村功绩发现于1962年,不外,由于万般原因,其时并莫得发掘。
天马-曲村功绩西南距离侯马晋都新田功绩约25公里,北靠崇山,南望绛山,西临汾河,南方还有浍河障碍流过。功绩东西长约3800米,南北宽约2800米,总面积近11平淡公里。
1963年和1979年,北京大学考古专科师生聚会山西省文管会对天马-曲村功绩进行了两次试掘,意志到这是一处以晋文化为主要内涵的西周功绩。1980~1994年,两个配合单元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十屡次肃肃发掘,揭出面积2万平淡米,发掘出西周早期至春秋初期中微型墓葬500多座,另外还发掘出大面积的周代居址。极度需要说起的是,1992年在天马-曲村功绩内北部北赵村南发现的晋侯坟场,使得之前蒙胧不清的晋国早期都邑问题得以惩处。
说起来可气又好笑,晋侯坟场竟是因遭到盗窃而被发现的。这是一处寂静存在的西周坟场,墓葬多座且带有长墓说念。扫数坟场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30米,面积近3万平淡米,与晋国平凡贵族和子民坟场——曲村坟场不在一个地方。两处坟场距离大要有800米。
迄今铁心,西周王室坟场还莫得找到,不外西周诸侯的坟场已发掘了不少,诸如卫国、燕国、虢国、芮国、曾国等。在这些坟场中,诸侯墓葬和子民墓葬并莫得十足梗阻开,有的诚然在二者之间竖立了一条界沟,如虢国,但总体来说,还在一块地皮当中。像晋侯坟场这样辨别平凡贵族和子民墓区,是独一的例外。
《周礼·冢东说念主》记录,冢东说念主的责任是掌管达官朱紫所葬坟场,辨清坟场的沟兆界域,并绘出墓区地形和丘垅的暗意图。起原葬在坟场的国君居中,依照宗庙的顺序,鼻祖居中,左为昭,右为穆。王的子孙为王畿内诸侯的东说念主,下葬在先祖的傍边及前边;卿医生和士在背面,各自按照系族关联陈列。凡在战役中因怯懦不勇而战死的,不得入葬于坟兆界域之内;凡为国建有大功勋的,不分爵秩尊卑,均葬在王坟的正前哨。坟的上下大小和培育树木的数目,以爵秩而定……墓医生的主要责任是掌管国中平凡群众的坟场和界域的分裂,使国中匹夫按亲族关联而葬,并严格实施坟场的禁令。除此之外,规正墓位,掌合手茔苑上下、大小的法子;使群众在义冢区域都有聚族而葬的私家坟场;听断因坟场区域引起的诉讼;在坟场区域中竖立工作地方,看管坟场安慰等,也都属于墓医生的责任范围。
从这一记录看,周王朝有义冢和邦墓之分。义冢是王族坟场,邦墓是平凡贵族和子民坟场,但义冢和邦墓都竖立在一个区域。尽管这里说的是周王室极度畿内墓葬轨制,但应该是适用于诸侯国的。就这少许而言,北赵晋侯坟场辨别曲村子民坟场而单独竖立这一情况,与文件记录不太一致。
晋侯坟场共发现9组19座大墓,距今2800~3000年。这19座大墓均为南朔方位,每组墓葬的东面还陪葬有一座长方形的车马坑。另罕有十座中微型陪葬墓和祭祀坑环伺在周围。墓中出土了上万件文物。极度令考古东说念主员繁荣的是,在这些随葬的青铜器上竟发现了晋侯僰马、晋侯喜父、晋侯对、晋侯、晋侯酥、晋侯邦父六位晋侯的姓名,另外还有晋侯夫东说念主晋姜、杨姞及晋叔家父、叔钊父和其他晋国贵族的姓名。
考古东说念主员字据9组男女墓主东说念主墓位的排序、墓坑形制、随葬品组合及器型纹饰的变化等,排定了其旦夕先后顺序。其中114、113号组最早,技艺大要是西周早期。93、102号组最晚,技艺大要是西周晚期。但令考古东说念主员困惑不明的是,上述6位晋侯姓名,除了排位在第7组的晋侯酥和文件中的晋献侯酥是归拢东说念主外,其他名字都对应不上。
自后,发掘者通过对墓葬法规、出土器物特征进行比拟商量,又对青铜器铭文中所见晋侯名字进一步考释,认定青铜器铭文里表露的那6位晋侯名字与文件上的晋侯名字可能是名、字和号的关联,并因此细目,9组墓墓主东说念主分别是晋侯燮父极度以下9代晋侯与夫东说念主。
114号和113号是晋侯燮父极度夫东说念主墓;
9号和13号是晋武侯极度夫东说念主墓;
6号和7号是晋成侯极度夫东说念主墓;
33号和32号是晋厉侯极度夫东说念主墓;
91号和92号是晋靖侯极度夫东说念主墓;
1号和2号是晋釐侯极度夫东说念主墓;
8号和31号是晋献侯极度夫东说念主墓;
64号和62、63号是晋穆侯极度夫东说念主、次夫东说念主墓;
93号和102号是晋文侯极度夫东说念主墓。
发掘者还遭受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即是居于坟场中心的112和113号两座墓不带墓说念,随葬品数目也未几,然则有车马坑陪葬。群众普遍合计是西周中期某位太子夫妇。但为什么莫得即位的太子会埋在坟场中央呢?目前已经一个未知之谜。
晋国在西周技艺,不算鼻祖唐叔虞的话,共经验了10个国君,但晋侯坟场唯独9组贵爵大墓,在穆侯和文侯之间缺了殇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般讲授是,殇侯是被文侯杀死的。按照周代礼法,死于横死,尤其像殇侯被杀这种情况,是严禁埋入坟场兆域的。
这种讲授天然可以,但只怕还不啻于此。周代宗法制的中枢内容是“嫡宗子秉承制”,而晋穆侯身后,殇侯行动弟弟却禁锢礼法,趁便篡得大位,穆侯的宗子仇为保命,不得不隐迹外洋。四年后,仇带着一帮昆玉,潜回晋国,杀死殇侯,夺回了本该属于仇的君位,这即是晋文侯。从这点看来,殇侯不但是晋国王室的不肖子孙,况兼已经晋文侯的生诤友羽,是以晋文侯将殇侯踢出代表庄严和礼法的晋侯坟场,显得理所天然。
114号是燮父墓,2000年秋曾被盗窃,所幸还留住了不少文物,其中有一件青铜鸟首象身尊,即是目前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闻名的鸟尊。但这件鸟尊当初出土时,由于遭受爆破性盗墓,成了一堆破灭的铜块,自后经过建造师建造,才成了咱们目前看到的这个形式:举座看是一只直立的高冠凤鸟,造型机动,跃然纸上。凤鸟通体饰有鳞毛状纹样,两翅和两足遮拦的是卷云纹。鸟背上有盖,盖上有一鸟形钮,盖的内侧则有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因其出土位置接近盗洞,鸟的尾部和尖喙都已一鳞半瓜。残长30.5厘米,宽17.5厘米,通高39厘米。
铭文中的太室,是王室宗庙最迫切的构成部分,位于扫数宗庙建筑群的北部。彝是彝器,一种祭器。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一种酒器。群众们经过考据得出论断,晋侯鸟尊铭文中的“晋侯”即是第一代晋侯燮父。换言之,此晋侯鸟尊乃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先人用的祭器。
为什么晋侯燮父要将祭祀先人用的祭器打变成鸟的阵势呢?这是因为,外传周武王在伐纣的途中路经岐山时,山上有金凤鸣叫,即《国语·周语》所谓“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周东说念主合计这是天降安靖,是彰显周武王的文才武德的佳兆。之后,周武王翦商得胜,成就周朝,周东说念主由此愈加崇尚金凤。晋侯鸟尊的形象本色上是金凤,系周东说念主精神信仰的一种体现。《周礼》记宗庙祭器有所谓“六尊六彝”,其中就有“鸟彝”和“象尊”。
四
燮父极度以下晋国9代王的都邑翼细目了,那么唐叔虞的都邑又在那里呢?北赵晋侯坟场燮父墓中曾出土一件方鼎,鼎内壁铸刻一篇铭文,其中有“叔夨”二字,好多学者都合计“夨”即是虞,“叔夨”即是叔虞,这件鼎因此被称为叔虞方鼎。但仅此辛苦,迄今铁心,别说唐叔虞墓葬,即是唐叔虞治下的唐国具体位置也莫得细咫尺来,至少还莫得一处考古学功绩可以与其对应起来。不外,唐国就在晋都以北,况兼很可能在今临汾、襄汾一带,这险些是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共鸣。
《世本》中有唐叔虞“居鄂”这一说法,春秋技艺晋国也还有“鄂”地。《史记·晋世家》记录,公元前718年,晋国小宗曲沃武公在周王的救济下,聚会郑、邢两国诛讨晋国国都翼,晋侯郄逃到“隨”,即是今山西介休一带,周王就立了郄的犬子光。由于光已践晋国君位,晋国贵族嘉父就把晋侯郄从“隨”迎到“鄂”邑,晋侯郄因此就被称为晋鄂侯。
夏商技艺的鄂国在今临汾市东部姑射山乡宁一带,这里有鄂山、鄂水、鄂邑、鄂侯故垒等东说念主文遗迹。至于周代晋国境内的鄂地,考古学家普遍合计不在乡宁,因为直到目前铁心,在乡宁界内,并未发现任何周代功绩。
鄂国地域可能不单局限于乡宁界内。《太平县志》记录,太平县城,也即是今襄汾县汾城镇,其西北15里处的尉村是唐初名将尉迟恭的封邑鄂公堡,尉迟恭在此“食实封千三百户”。尉村至今还保留着鄂公堡城门。这一派地皮就在乡宁所在的姑射山下,与乡宁打发。为什么尉迟恭的封邑叫鄂公堡?这就给了咱们联想的空间——无意包括姑射山下今汾城镇一部分也属于鄂地。
《左传》说,唐在“夏墟”和“大夏”之地。刘起釪先生曾对不可偻指的历史文件作了负责检索,恶果发现,记录“夏虚”的三处地址和记录“大夏”的五处地址都在晋南。其中,《左传·定公四年》提到的晋国鼻祖唐叔虞始封之地和《括地志》所提到的“大夏之墟”,都在今临汾、襄汾、曲沃、翼城等沿崇山(俗称塔尔山)一线。我在《元中国期间》一书中考据过,崇山即是“崇伯鲧”之崇地,是以这个地区极有可能即是以崇伯鲧为魁首的夏东说念主之原始居住地。
《左传》记录,晋国晚期的范宣子在追述其先人世系时曾说,虞舜过去为陶唐氏,夏时为御龙氏,商时为豕韦氏,周时是唐、杜氏。襄汾县城北7公里、崇山西麓发掘出了举世闻明的陶寺功绩,学界基本证实是尧舜期间的都邑。尧在文籍中又被称为唐尧、陶唐氏,尧舜期间与夏商两朝并称为“唐虞夏商”,是以夏商技艺的唐国应该即是尧的后裔所建。由此可以进一步明确少许,那即是夏商技艺的唐国,以及自后因循了其国号、地皮的唐叔虞治下的唐国,就在襄汾陶寺功绩周围,即便因万般原因有所挪动,也不会迁到太远方的地方。
《左传·昭公元年》记录,高辛氏帝喾的两个犬子阏伯和实沈不可和平相处,“日寻战役,以相征讨”,为此,高辛氏“迁阏伯于商丘……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东说念主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从文件记录和陶寺功绩所在的地舆位置至少可以推导出一个无庸赘述的论断,那即是,尧都、夏商唐国、唐叔虞之唐国接踵存在于归拢派地皮上。
晋国为什么叫晋国?如前所述,尽管流传有万般说法,最靠谱的应该已经因为先有了“晋”这个地名或河流,才有了晋国这一国名。不单是是《汉书·地舆志》说“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更由于西周早期青铜器觉公簋铭文中也有“王令唐伯侯于晋”这样的记录。这里的唐伯侯指的是燮父。
东汉郑玄在《毛诗谱》中进了一步,对唐和晋的方位有了更为具体的交代:“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郑玄天然不知说念今天的陶寺功绩即是尧墟,但他的意义再明确不外,尧墟即是唐国所在地。
那么晋水又是那条河流呢?有不少学者合计晋水即是汾河,但这是说欠亨的,因为汾河是东西流向,不可能在“尧墟南”。也有合计晋水是非沃境内的浍河、滏河,等等,但都莫得迷漫的劝服力。
流经翼城苇沟-北寿城功绩的金河被合计最有可能是晋水,有两个意义:一是金同晋音,同声不同调,晋极有可能是金的谣传导致的恶果;二是苇沟-北寿城功绩被合计是晋国早期都城翼,距离晋侯坟场功绩大要10多公里。
就目前所知,在商周技艺,陶寺功绩周围东有先国(浮山境内),北有杨国(洪洞境内),南有贾国(襄汾)、晋国、耿国、虞国、芮国等,因此,唐国的具体位置大略率就在翼城以北以陶寺功绩为中心的襄汾、临汾尧都区这一带。不管是从文件已经从考古发现上看,这都是最合理的讲授。
本文摘自李琳之《洗尽铅华:考古纠错的中国史》开yun体育网,商量出书社2024年7月版
发布于:天津市